![]() | ![]() |
![]() |
|
![]() |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_评论专区 >新浪生活 > 新闻报道 |
![]() |
新浪网友 大方一笑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12日 10:16 新浪生活 引言: 我是一个BBS爱好者,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BBS给了我潜猎的乐趣。我感觉自己就像一艘潜艇,在不发言的时候 用潜望镜和声纳不动声色地观察别的船只,确定哪些是敌,哪些是友,那些完全不值一瞥,对它们应当攻击、协助还是不予理 睬,然后找准机会行动,随后继续行动或隐没在水中。可我这条潜艇总是不甘寂寞,要时不时地出现一次,一方面是出于像《 追逐红色十月》里的西米斯艇长那样的自负,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对身边其它更加静默的潜艇心怀恐惧,希望以献身来引得他们 出现。这里给大家几篇本人写的过气的影评,都是想从党的出版事业中骗点钱花未能得逞,所以只好贴到BBS上。因为是报 纸文章,所以写得难免有些虚头八脑,但多少能从中分析出我的一点声纳特征。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做真正潜艇有时所做 的事:在一定时间浮出水面,甚至用国际明码向大家问候一下,告诉朋友和对手“我还在这里”。 《花木兰》的启示 看过迪斯尼动画大片《花木兰》的人,无不佩服美国高超的动画制作技术,都会认为如果要我国的动画要打入国际市 场的话,一定要学习和赶超美国的制作技术。但是,也许我们要学习的不止是制作技术。 刚听说美国要把花木兰的故事拍成动画片,我一时不能相信。因为一来花木兰的民间传说很不完整,几乎没有什么故 事情节;二来是拍一部迪斯尼式的电影一定要有主要的矛盾冲突,而花木兰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两个,一是化妆成男人混 入军营,如果在这方面发挥不好极易弄得低级庸俗;另一个是木兰的军队和匈奴的战斗,又容易搞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 色情和暴力却是迪斯尼式动画片的大忌。而且,花木兰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单薄,只有花木兰一个形象描绘得较具体,但 是她从长成到参军十二年里始终没有爱情,似乎也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 看过了《花木兰》这部电影,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民间传说的模糊正好为迪斯尼的创作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创造 余地,加入了好几个人物以使故事丰富多姿;片中以大量篇幅描写木兰不让须眉的精神力量,而对女扮男装的种种尴尬只作了 简单而得体的处理,并且让木兰在影片的中段即现女儿身,并最终让她获得了爱情;影片有意回避了血流成河的战斗场面,而 用木兰单骑救主的情节来制造动作片的效果。这一切都非常成功,使人不得不佩服迪斯尼公司的编剧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动画片《花木兰》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个人灵感的结晶,它融入了多年来迪斯尼公司制作动画片的经验 。对比近十年来迪斯尼的年度动画大片,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但故事框架类似,其中的元素甚至存在一一对应的关 系。举例说,每部电影里都有一对相爱的年轻的人或动物;每部电影里都有一个强大的邪恶势力,在《阿拉丁》中是巫师贾巴 ,在《狮子王》中是刀疤,在《花木兰》中是匈奴;每部电影里都有两个主人公的小朋友充当丑角,比如《小美人鱼》中的螃 蟹和鱼,《阿拉丁》中的猴子和飞毯,《花木兰》中的木须龙和蟋蟀。更具启发性的是,每部电影中都有一个主人公身份和理 想错位,最终找回了自我:在《巴黎圣母院》中,钟楼怪人善良活泼却不得不与世隔绝而最终被人接受;在《狮子王》中辛巴 开始自我流放破罐破摔最终夺回王位成为贤明的君主;而在《花木兰》中花木兰“现代女性”的性格开始不为人接受最终实现 自我并获得爱情。这种“寻找自我”的主题给了迪斯尼动画片一个很好的支点,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和被现代的观众所接受。可 以说,迪斯尼年度大片故事的编写方法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典型产物,它能轻易地提供一个有利于发挥的剧本,也能被大多数 观众所接受,而又并不需要太多的灵感等不可控的因素。 这使我想起了我国的动画大片《大闹天宫》。它虽然拍得精彩纷呈,但对于中国文化圈外的观众来说却多少有些费解 :主人公为什么是一只猴子?它为什么没完没了地和皇帝做对?最终它得到了什么?可见,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 如果要使我国的通过改编古典故事拍成的动画片能够打入世界市场,还要向国外的大电影工业学学编剧的技巧。 化腐朽为赚钱 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上映引起了国人议论纷纷,不少人在报上发表文章说这部电影糟蹋了一个历经千年,根植 于中国大众心中的古老形象。 这使我想起了张楚的一首歌中唱道的:“我想起我们的爱情,它不朽,那上面的灰尘一定会很厚。”我怀疑花木兰这 个古老的形象历经千年,上面的灰尘已经很厚,甚至已经开始腐朽了。 请别误会,花木兰的故事所表现的亲情、责任感和爱国心永远不会腐朽,因为那是人类基本的情感和美德;同样不会 腐朽的是《木兰辞》的优美流畅的文字。可是,如果对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做出纯道德,纯哲理或者究其一点,不计其余的总 结概括,而且这种总结概括又在时间中陈陈相因,在人们的头脑中钙化,那么这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上就已经附着上一层腐朽的 物质,甚至掩盖了原本的光辉。《木兰辞》就是深为这种腐朽的过程所害,大家说:“花木兰是中国妇女的优秀代表,是抗击 外敌入侵的民族英雄,她代表了我国人民勤劳(因为她会“当户织”)、勇敢、孝顺、热爱和平、热爱国家的美德……”这几 乎使人忘记了《木兰辞》的优美的艺术,忘记了细心体会“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句子体现 出的既踌躇流连又义无返顾的细致感情。 几乎所有伟大艺术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腐朽,提到小美人鱼的故事,人们会说“啊,那是表现着人对不可能的美好事 物的渴望”;提到《巴黎圣母院》,人们会说:“这说明外表丑的人心灵可能很美”,即使他们完全没有读过安徒生和雨果的 作品,因为通过拙劣的缩写本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而从来不听交响乐的人也能说出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那几声“命运的 敲门”;对绘画毫无品味的人也会告诉你《蒙娜丽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画上女主人那“神秘的微笑”。照我看来,如果一 部交响乐的价值只是几声敲门的话,那还不如去听麦克尔.杰克逊,那里面不但有敲门,还有跺脚和碎玻璃;而如果一幅画不 是因为素描和色彩中体现的美感和智慧,而仅仅是因为画上美女的笑容而出名的话,那这幅画就完全可以被梅格.瑞安的大照 片取而代之。然而,很多人并不在意这些,他们乐此不疲地延续和繁殖着陈辞滥调,因为这可以轻易地让他们自己和与之类似 的人相信他们“熟悉和热爱艺术”。 希望把一切变成钱的精明的好莱坞电影商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些陈辞滥调,因为它们可以轻易地给他们的电影一个稳固 的支点和鲜明的主题。他们可以对现成的故事加以改造,既满足观众重温老故事的需要又勾起他们新旧对比的好奇,结果往往 能取得很好的票房,赚得大笔的钞票。有人说:艺术家是“化腐朽为神奇”,我要说,好莱坞的电影商是化腐朽为赚钱。 1919年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杜尚曾经在《蒙娜丽莎》的印剧品上添了两撇小胡子,引发了人们对这部作品的重新审 视,而动画《花木兰》也许可以促使我们重读伟大名作《木兰辞》,独自体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隐秘的快感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评《荆柯刺秦王》 大概是因为看到了媒体太多的评论了吧,看过陈凯歌的《荆柯刺秦王》并没有使我感到失望。恰恰相反,这部电影和 我预料的几乎一样。 片子拍得沉重、缓慢,虽然美工设计和战争场面华丽精彩,但就整体来说无法给紧张、繁忙的人们带来一丝振奋。人 们希望看到的是一部很“爽”的历史传奇片:荆柯同志在一番快意恩仇,喋血江湖之后,毅然受燕公子丹之托踏上了刺杀残暴 君主的不归之路,背后响起的是高渐离“易水别”的悲歌。可是人们在影片中看到是一群行为古怪,别别扭扭的人;一个不悲 不喜,让人没法长舒一口气的故事。人们不禁要烦闷地问:“这个陈凯歌,到底要干什么?” 这正应了屈原的一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多数人看电影为的是解日常之忧,他们喜欢看到 痛痛快快敢爱敢恨的英雄其实是因为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借英雄来发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压抑和郁闷。而陈凯歌拍摄这部 电影却是要解更大的忧患:在一个视人的尊严和生命如草芥的社会中人如何生存,如何行动。拿荆柯这个人物来说,在一般观 众眼中他确窝窝囊囊,莫名其妙。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应该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后和心爱的人退隐山林;或者是英俊潇洒的绝 地武士挥舞激光剑拼杀怪物,驾驶战斗飞船直捣敌巢。然而,如果你理解了陈凯歌的意图,你会同意在那样的时代荆柯确实是 无以伦比的英雄。他为了救回一个小偷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虽然只换来被救者不解的目光;他宁肯受狱卒残暴的摧残 也不肯放弃自己“不杀人”的信条;最后他知其不可而为,在大殿上力搏秦王。在一个人的一切权利被完全剥夺的时代,一个 英雄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英雄尚且如此,一般人所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有尊严或没有尊严地死掉,另一条是屈辱 而又狡诈地活着,片中的各种人物正是象征着种种选择。虽然是“历史片”,但陈凯歌却希望忠实地象征他所经历的现实。然 而他仍无法摆脱中国电影一贯的毛病,这种象征手法不能在流畅的叙事中自然地应用,而是生硬粗暴地强加给观众,好像不在 周围嵌一个厚重的框子就不能引起注意似的。这一方面说明陈凯歌确实缺乏必要的才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内心的忧患实在太 重了。 陈凯歌曾亲身经历那段疯狂的岁月,曾迫害过别人最终自己也未能幸免。他拍这部影片一方面是想解除内心挥之不去 的阴影,另一方面也想警示后人,使历史不再重演。真难得他娶了陈红这样的美女还是这样的深沉多忧。但虽然中国还有很多 人像陈导一样给历史开棺验尸以警后人,另外一些人勤勤恳恳地建设小日子以期以人性化的生活洗去历史的血痕,但历史仍像 猫一样潜伏着,面对它永难预料的强大一击,人们的努力又算得了什么;而从艺术上,《荆柯刺秦王》仍然没有突破中国电影 的“一团一块”的老毛病,叙事缺乏流畅感和吸引力,普通观众观众对陈导想要表现的无法理解也不想理解。可以说,虽然比 起荆柯,陈凯歌还有第二次机会,可以进行重新剪辑,但正像荆柯刺秦王一样,《荆柯刺秦王》失败了,永远地失败了。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_评论专区 >新浪生活 > 新闻报道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