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3日 18:01 北京晚报
台湾的《世界电影》杂志从11月号开始推出90年代美国影坛回顾系列报道。在首篇“电影工业篇”中,好莱 坞征服全球与独立制作公司的兴起及日益注重年轻化,成为90年代美国电影的主要特征。 自90年代东欧解体后,美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全球化。在亚洲,韩国大幅度开放美国片配额;港台地区华语影片 衰落以及中国内地的大片引进政策使得好莱坞影片在亚洲获得巨大增长。 在90年代以前,美国本土电影市场与海外电影市场的比例为各占50%。而现在已达到40比60。为使全球 影迷都能看懂好莱坞电影,大型动作片成为片商争相开拍的主流类型片。同时,影片的制作成本水涨船高,而明星的片酬也在 你争我夺之下纷纷创出2000万美元的天价。前期以阿诺德・施瓦辛格与史泰龙为代表,后期则是汤姆・汉克斯与梅尔・吉 布森。除了传统大公司之外,好莱坞的独立制作公司成为新势力。这其中尤以梦工厂、新线与米拉麦克斯最具代表性。梦工厂 的《拯救大兵瑞恩》、米拉麦克斯的《莎翁情史》、《英国病人》都是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 除了独立制片公司外,影片的全球化也导致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全球化。特别是亚洲华人市场与拉丁美洲市场的崛 起,导致成龙、周润发、杨紫琼、吴宇森、唐季礼、陈可辛以及班德拉斯等大举进入好莱坞。而为节约成本并考虑题材及人才 上更适应海外市场,不少影片的拍摄景地也纷纷选择在澳大利亚、东欧等国家。 90年代美国电影的另一特征便是紧紧锁定年轻观众。从针对X世代到现在Y世代,好莱坞电影一直不遗余力。 从《惊声尖叫》起,校园恐怖片盛行一时,而像《美国派》、《呆呆向前冲》一类的校园片也获得成功。这些影片大多拍摄投 资不大,也没有大牌明星,但却能取得惊人的票房。这一切使得好莱坞纷纷将他们的电影工业战略向年轻化调整。戴方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